2017/08/20

談臉書,張宸嘉

2017學測國文家教,張宸嘉

 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,各式網路社群平台包含臉書在內 ,已成為人們相互連結的重要推手。這使得人們的交流已不再被時間、空間、距離等因素囿限。即便立意良善--一個讓人自由發聲、強化人們連結的平台--臉書的誕生 ,卻在道德與法律無法與時俱進的情況下,帶來了諸多問題……


臉書調整「塗鴉牆」訊息顯示的演算法,讓使用者能更頻繁的接收到自己有興趣的資訊,造成「同溫層效應」。再者,訊息來源多且廣,在缺乏守門人把關的情況下,假新聞散布也已屢見不鮮。此外,使用者在臉書發布的文章偏向「輕薄短小」,近日更發展以影音取代文字。長此以往,人們閱讀長文的能力堪憂。

臉書固然有缺點,但也不能忘了它帶來的好處。在日常生活方面,有些縣市、行政區成立了臉書社團,相互交流有用資訊、討論公共議題,例如:新竹大小事、北投幫等等。十八世紀法國沙龍之「公共領域」儼然體現於今日的虛擬世界。政治方面,人們可以不受現實權威的影響,自在充份的表達意見與想法,進一步集結、號召同志走上街頭,實踐公民政治參與,如臺灣的太陽花學運、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。

若期望臉書能持續扮演「連結社群」的重要角色,避免成為謠言與混亂的集散地,有以下做法:一,個人在分享文章前,需先確認資料來源的可靠性。二,管理者應制定規範,督導使用者。三,政府必須修正相關法律,保護兒少閱聽安全。

倘若人們有良好的自律、平台業者有善盡管理職責,政府修法責無旁貸。有朝一日,臉書定能減少世界的冷漠 ,消弭國與國之間的誤會與隔閡,幫助人類重新攜手合作,永續發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