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高中寫作班 新竹女中一年級 陳盈竹
「唐堯虞舜夏商周,春秋戰國亂悠悠,秦漢三國西東晉……」當熟悉的音樂響起,彷彿靈魂脫離了身體進入了歷史的長河之中,主持人抑揚頓挫的語調,讓坐在收音機前面的我沉浸在一個一個故事裡。小時候,我就很喜歡聽歷史故事,但當我看到這書名時感到很好奇,「思辨」?歷史為甚麼要思辨?歷史不就是以前發生過的事。於是我抱著懷疑的心翻開了這本書。
本書主角為秦始皇,一位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。讚譽的人稱他為統一天下,開創皇帝制度先河的「千古一帝」;而譴責的人稱他為專制獨裁,不關心民生疾苦的「一代暴君」。嬴政十三歲即位,面對當時太后代行王權,嫪毒亂政,權臣當道的情況,二十二歲親政,成功解決叛亂,掃清威脅自己王位的因素,獨攬大權。後來更在李斯、尉繚等人協助下,滅諸侯、成帝業、為天下一統。但如此一位聰明、雄才大略的帝王,為何會讓當時的民生經濟變得比戰亂時期還不如,為何會為了所謂不老藥相信那些謊話連篇的話,而後導致自己的屍體腐爛了也不能下葬,還落得斷子絕孫的下場,秦朝也因此滅亡?
我認為原因有二:第一為「貪」,慾壑難填,統一天下後,大部分的君王想的是讓百姓休生養息,讓國家經濟復甦,但秦始皇卻想著建功立業,名流千史,於是派兵北伐匈奴、南征百越、築阿房宮、築始皇陵、築長城、築馳道……讓苦於戰亂的人民,耗費無數人力物力,就只為了一個人的野心慾望。為了得到長生不老藥,信了方士話語,不讓外人知道他的行蹤,不讓人質疑他的行為,導致後來趙高、李斯和胡亥的計謀得逞,這樣因為眼前的誘惑而迷惑了眼,就是俗話說:「人為財死,鳥為食亡」。
第二為「驕傲」,在秦始皇的心中,古往今來他最偉大,所做的決定並然是英明的,統一六國後,他巡遊各國,並到處立石刻辭宣揚自己的功績,但卻不願直面當時已然盜賊橫行、民不聊生的慘況,他不願承認自己並不是完美的人,而是選擇掩耳盜鈴,繼續活在自己的美夢中,我認為如果當時秦始皇肯面對事實,承認錯誤,努力改變現狀,秦朝的結局或許不會這麼淒慘。而後來在李斯的助紂為虐之下,有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「焚書坑儒」:不許當時的學者學習古代的道理,殺掉和他不同想法的人,讓天底下只能有一個標準,只要聽從皇帝一個人就好,達到「天下無異議」,因為他深信沒有人能比他更正確了。他這樣不願聽到不同的聲音,不容許他人反駁他的意見,如此驕傲的秦始皇,又怎麼可能不失敗呢?
歷史,並不只是一門考試科目,而是一個智慧,藉由不斷的深究、發覺,逐漸了解歷史的全貌。以前課本上讀到的是秦始皇統一了天下,雖然專制橫行、殘暴不仁,但同時也對後世的中國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……等。然而當我讀這本書時,我才真正的理解歷史人物的行為,體認到歷史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,並不是所謂的神話故事,而是曾經人與人之間發生的故事。讓曾經發生過的事,對比融合現下的境遇,就像一場過去與現在的對話,讓過去的結果,變成了對未來的預言。
因此我覺得這不是一本知識性書籍,反而更像是一本工具書,教會我的並不是秦始皇作了甚麼事,而是如何正確的去讀歷史,當看到精采處時,我闔上書本,像古人一樣的低頭沉思:如果我是他,我會怎麼做?就這樣跟著作者的節奏,設身處地地看待歷史人物,不斷的揣摩其中的道理,並體貼人情,以不同面相來看待事情,跳脫書本的束縛。這樣讀出來的歷史,不是重點,而是自己的理解和體悟。
「把歷史當作磨刀石,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、磨利我們腦中那名為智慧的刀。」這是我書中裡很喜歡的一句話。了解過去,可以讓我們更認識自己,並藉由歷史反思、借鏡,從中獲取經驗、得到教訓,把握當下,展望未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